• 学校专业教师团队由港澳教师、外籍教师、海归及内地教师组成
  • 全部教师经过IB及⾹港课程体系培训
  • 为学⽣提供⽆缝衔接港澳、衔接国际的优质教育

400-663-3380

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 - 学校简介

本文深度解析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办学背景、教育使命、校区环境及课程体系。从暨南大学的资源支撑到15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从IB课程融合到DSE升学路径,全面呈现这所大湾区标杆性港澳子弟学校的教育特色与核心优势。

办学根基:百年侨校的教育传承

提及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绕不开其核心依托——暨南大学。这所中国首所由创办的华侨学府,校名取自《尚书·禹贡》"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自1906年创立以来,始终以"面向南洋,传播中华文化"为使命。作为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双"高校,暨南大学在品牌授权、政策指导、资源整合、科研引领、教师培训及升学支持等领域,为这所大湾区首所港澳子弟学校注入了深厚的教育底蕴。

值得关注的是,暨南大学的历史标签本身就是一部教育创新史: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在综合性大学开办医学院及创设商科的高校……这些"最早"与"首批"的积淀,为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的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及国际视野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养分。

定位与使命:培养有根有翼的新时代少年

在大湾区与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战略背景下,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以"参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的国际学校"定位诞生,却有着更清晰的教育指向——为港澳台侨及外籍人员子女提供15年一贯制优质教育。其使命可概括为双轨培养:针对港澳台侨学生,着力培养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支持"一国两制"的坚定爱国者;面向华人及外籍学生,则聚焦中华文化认同,培育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这种使命导向贯穿于日常教学。例如,学校特别引入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团队联合广东教育出版社开发的《我的家在中国》系列读本,将"民族、城市、节日、山河、道路、湖海"六大板块融入国民教育课程与研学活动,让文化认同从书本走向实践。

校区环境: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成长空间

学校坐落于广州市天河区龙眼洞森林公园旁,近60亩的校园面积虽不夸张,却处处体现教育匠心。毗邻森林公园的地理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天然的户外活动与生态教育场所;可容纳1200名学生的规模,则确保了师生比的合理性与个性化培养的可能。

校园内部设施围绕"全人教育"布局:除常规教室外,配备专业的科学实验室、视觉艺术工作室、戏剧舞蹈排练厅及体育场馆;ECA课程所需的机甲大师实验室、烘焙教室等特色空间,更让学生的兴趣培养有了具体载体。这种环境设计,本质上是对"教育即生活"理念的践行。

课程体系:融合与衔接的教育智慧

作为全国首家系统融合IB课程理念与国民教育的港澳子弟学校,其课程设计呈现鲜明的"双轨融合"特征。IB课程的六大超学科主题——"我们是谁""我们处于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自我表达""世界怎样运作""我们如何自我组织""共享地球",与《我的家在中国》的六大板块形成有机呼应,既国际视野,又强化家国认同。

小学部:兴趣激发与基础夯实

小学阶段以"分层教学"为特色,英语学科使用香港全英文教材,根据学生水平动态调整教学难度。核心课程覆盖中文、英文、数学、科学教育、信息与技术、个人/社会及人文学科、视觉艺术、表演艺术、体育九大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近100种ECA课程的设置——从机甲大师编程到美国/澳大利亚AMC数学思维训练,从戏剧表演到传统书法,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匹配兴趣的发展路径。

初中部:能力提升与方向探索

初中部设置英语主导班与双语融合班,满足不同学生的语言需求。核心课程在小学基础上细化为中文、英文、数学、综合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个体与社会、计算机设计、视觉艺术、表演艺术、体育等模块。近70种ECA课程中,AMC数学竞赛预备班、烘焙俱乐部、机器人社团等深受学生喜爱,既巩固学科能力,又为高中阶段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高中部:升学导向与全面发展

高中阶段采用香港DSE课程模式,这一课程的优势在于其全球认可度——超过16个国家400余所高校(包括香港八大、英国G5、澳洲八大等)认可DSE成绩;对港籍学生而言,更可凭此报考内地132所高校(含清华、北大、复旦等985/211院校)。除核心课程外,学校开设雅思预备、化学竞赛、数学助基班等30余种ECA课程,覆盖语言强化、学科竞赛、艺术体育等多元领域,助力学生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师资力量:多元背景的专业保障

学校教师团队由港澳教师、外籍教育专家、海归学者及内地骨干教师组成,所有教师均接受过IB课程与香港课程体系的系统培训。这种多元背景的组合,既了与港澳教育的无缝衔接,又兼顾了国际课程的专业性。例如,IB培训不仅涉及教学法,更涵盖课程设计与评估体系;香港课程培训则聚焦于教材衔接与本地教育特点,确保学生在升读港澳高校时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师交流机制——定期组织教师赴港澳及国际学校访学,参与IB官方培训与学术研讨会,这种持续的专业成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校环境
  • 学校环境展示
    学校环境展示
  • 学生教室环境
    学生教室环境
  • 篮球场环境
    篮球场环境
  •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
  • 学生宿舍环境
    学生宿舍环境
  • 图书馆环境
    图书馆环境
0.04475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