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初中课程的跨学科融合特色
深圳前海哈罗国际学校国际初中课程的设计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将编程与戏剧表演共同列为核心必修课程。这种看似差异显著的学科组合,实则通过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双重训练,为学生构建更立体的思维框架。例如编程课中,学生不仅要完成代码编写,还需通过戏剧化的场景模拟展示程序逻辑;戏剧课上,角色分析与台词设计则要求运用编程课培养的结构化思维进行情节梳理。
硬件设施的配置进一步支撑跨学科教学需求。物理实验室配备大学级光谱仪,学生可直接操作专业设备完成光谱分析实验,将课堂所学的光学理论与实际观测数据结合;艺术工坊内,3D打印机与陶艺拉坯机形成技术与传统的对话——学生既能用数字建模设计立体作品,也能通过手工拉坯感受陶土的自然特性,两种创作方式的碰撞激发更多元的艺术表达。
中学部(11-13岁)学科体系全景
中学部课程以英国预科学校与国际中学的优秀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核心科目+特色拓展"的双轨结构。核心科目由英语、普通话、数学、科学、编程五大领域组成,均由学科专家授课。其中科学课程采用项目制学习模式,例如在生物单元,学生需通过实地生态调查、数据采集与分析完成小型研究报告;数学教学则融入编程工具,用算法验证几何定理,提升抽象概念的具象化理解。
特色拓展课程覆盖艺术、戏剧、设计与科技、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八大方向。艺术课程设置数字绘画与传统油画双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设计与科技课引入Arduino开发板,结合机械结构设计完成智能装置制作;地理教学不仅包含传统区域分析,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地质演变过程,增强空间认知能力。
学术严谨性与创新能力的双向培养
初中阶段的课程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例如科学课中,教师不会直接给出实验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实验方案的优缺点,自主推导最合理的验证方法;历史教学则采用"双视角"分析法,同一历史事件要求学生分别从当事国与国际社会的立场进行解读,培养多维思考习惯。
"无限"课程项目作为课外活动的核心载体,要求学生至少参与3类不同领域的实践:学术类(如数学竞赛准备)、艺体类(如管弦乐团排练)、服务类(如社区文化调研)。这种"全参与"模式不仅丰富课余生活,更通过跨领域体验帮助学生发现个人特长。曾有学生在参与机器人社团(科技类)与戏剧社(艺术类)后,开发出结合动作捕捉技术的互动戏剧装置,实现创意的跨界落地。
个人、社会、健康和公民教育(PSHE)贯穿日常教学。心理辅导教师会针对11-13岁学生的成长特点,设计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专题课程;健康模块不仅包含生理健康知识,更通过营养食谱设计、运动计划制定等实践项目,培养健康生活的自主管理能力。
招生对象与报考流程说明
课程面向10-13岁适龄学生开放,仅招收外籍及港澳台子女。招生流程分为六个关键环节:首先通过学校官方渠道进行报名咨询,了解课程细节与招生政策;其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测试,测试内容涵盖学科基础(英语、数学)、逻辑思维(图形推理、问题解决)及综合素质(口头表达、团队合作);测试通过后进入机构领导审核环节,重点评估学生的学习潜力与课程适配度;审核通过者将收到录取通知,确认入学意向后发放正式录取通知书;最后根据通知指引完成学费缴纳,即完成全部报名流程。
入学测试的设计充分体现课程特色:数学科目包含编程基础题(如用简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英语测试加入戏剧片段朗读与即兴对话环节,科学部分设置实验操作考核(如使用光谱仪完成简单物质检测)。这种多维度评估方式,确保录取学生既能适应学术要求,也具备课程所需的实践创新能力。